向往小说网 > 古代言情 > [三国]香草门庭

280-300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向往小说网www.xw0.net提供的《[三国]香草门庭》280-300(第5/32页)

,再放下兵器,下了马向鼓车过来,并同在车前行礼。

    “不过相互讨教一场,含光何必着急?”曹操笑道。

    荀柔呼吸一滞,发现自己今天又犯了一回傻。

    “禀太尉,骑都尉荀凤卿已攻克河间,擒得河间太守、袁绍从侄高幹,故前来复命。”

    幸好,这回又有荀襄。

    一身胄甲的女将,见情形不利,上前朗声报来。

    她甚至都不提这一场争斗,俨然没将城门这场波折放在眼中,所以不值一提。

    荀柔欣喜,他家小姑娘历练出来了,“即刻在城东扎下营寨,与曹性将军为邻,安顿士卒,今日设宴,置牛酒,以享三军,明日之后,论功行赏。”

    荀襄干脆应命,转身叫上张绣,走到自己兵卒之前,立即传达了荀柔命令。

    “好一个英俊女将!”众兵卒欢呼中,曹操抚须赞叹,忽而转问荀柔,“此女适与何人?”

    多说多错,荀柔认为,自己今天还是少说闲话得好。

    “曹君可要一同祝贺?”他扶着栏杆,跳下马车,迅速向荀攸靠拢。

    “我还有事,先回城中,安排妥当,再请君赴宴。”

    曹操望着荀襄离开的背影,兵卒在其命令之下,秩序井然的跟随离开,抚须问道,“文烈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清俊的银甲少年,惭愧道,“是休无能,不曾先擒之于马下,回去必勤练马战之术。”

    曹操摇头,“千军易得,一将难求,为将者,所持岂是勇猛,你当学领兵之道了。”

    若论斗战,曹休只是尚不得赢,可若论其他……就是真的一时胜负,此时想来,也无意义。

    曹操也不知自己想看到什么,可也知道,是时候该回去了。

    第284章 休养生息

    在荀襄帅兵至邺过后不久,曹操果然带兵走了。

    他这一走,荀柔睡眠质量也提升了,头脑也清明了,天也蓝了,风清水静。

    不是惧怕,只是曹操在一日,他就一日不能安心。

    难怪人道,初生牛犊不怕虎。

    人越经历,越见识,越是小心。

    从前以为绝不可能发生的事,现实中却实实在在发生。

    原则上他相信曹操已被自己说服,这段时间一直以来不曾停歇的小动作,反而证明这一点,但心理上,尚未取得压倒性优势前,他都分毫不能放松。

    人性,不能赌。

    这不是针对曹某人,而是每一个有可能靠近,威胁到政权的势力。

    眼下的胜利,只是表面胜利,战果尚未稳固,被袁绍统治好几年的冀州百姓,就是要让他们重新习惯红底黑字的“汉”旗,也还需要一些时日。

    如果放在后世的游戏里,现在“汉”势力,刚开始重新加载在冀州这片土地。

    其他州郡,司隶的进度很不错,政策上传下达顺畅,百姓认可;凉州还差一点,但进展顺利,百姓对大汉也有了归属感;益州进度看似不慢,始终跑不满,百姓对朝廷既向往又满怀警惕;冀州……则才刚刚开始加载。

    当然,只要没有施法打断,发生大战、饥荒,只要让百姓能活下去,进度条就会不断生长,大汉的血量也会越来越厚,血防越厚,越不容易被推塔。

    这也就是所谓的“势”了。

    曹操今日一走,明年再见,局势就会大不相同。

    曹操礼物中荀欷来信,算是小小惊喜。

    衣食无忧,不受怠慢,这些当然都是虚辞,曹家对阿稷当然不敢差,但也绝不会那样自在。

    不过,虽是软禁,毕竟名为做客,曹操夫人卞氏对他提出的要求,的确尽力满足,于是他借用曹家资源,埋头整理补充当初格物学的书。

    荀柔见他在信中提到好几个当年他们未能尝试的试验,以及他许多想法,确信阿稷终于走上了适合的道路。

    这个侄儿,几乎是他看着长大。

    他当年教那些孩子物理、化学等知识,归根到底,并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,是希望教他们学会用科学方式来观察、分析、解决问题,而不是用孔子的“道德人伦”。

    他永远记得小时候听过的事,一个县里,百姓因为穷困养不起孩子,只好抛弃,新上任的县令不着急改善民生,而当做道德问题,下令弃子者杀。

    这个故事内核与“何不食肉糜”,根本毫无分别,但这位县令因此扬名天下,成为官吏表率。

    他当初是想教出,不会用这种方式治理地方的基层官吏。

    阿稷学得很认真努力,成绩很好,他的记忆力也不错,但心性太过温柔,还是不适合为官。

    他那时候无法明言,阿稷毕竟是兄长的长子。

    况且,阿稷自己并非没有愿望,那时候,他是家里第三代唯一的男孩,他一直很有责任心、很努力,期望将来顶立门户。

    后来,荀欷随父去青州,他曾写信希望他继续学习,荀欷也曾做出提净海盐的工艺,只是还是繁冗昂贵。

    内陆湖盐、井盐天然就比海盐洁净,对比起来,昂贵的海盐,只有猎奇,或者为讨好荀家的人,会买来吃。

    反倒是粗晒的海盐,因为价格更低,销量更好,也受百姓喜欢。

    后来,荀欷不再深入研究,又专心回到了政途。

    再然后,父亲过世,兄长让他回长安奔丧。

    那时候,荀柔已经是太尉了。

    长安表面风平浪静,政治形势却不好,他没有孩子,阿稷是他亲侄,才能却不足以撑起身份,所以他只能将他按在家中守孝读书。

    结果,还是不能避免他涉险。

    听到荀欷独自前往徐州赴任时,他不能不担忧。

    一路都是战乱区,徐州内部又太复杂,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消失。

    这一路,可能为蛇鼠所伤、可能坠马受伤、可能感染疾病,可能被劫匪、被盗贼、被乱兵所杀,可能被刘表、袁绍、袁术等人所俘,即使到了徐州,也可能稀里糊涂,送了性命。

    被曹操俘虏,反倒成了最安全的出路。

    荀柔派人送书给他,想让他平静心情,不要焦躁,踏实在曹府待着。

    《论语》之类经书容易让人虚无,历史类容易让人钻牛角尖,少时这本书也许能让他放松些。

    阿稷真能看开,开始专研学问,让他实在庆幸。

    不过阿稷竟然说曹操幼子曹植虽然年幼,但在格物之理上颇为灵慧,他摆案正式收作学生。

    荀柔好笑之余,不免想,将来若是没有了“白马饰金羁”、“置酒高堂上”,只有“氢氦锂铍硼”、“相互作用力”,似乎也挺有趣。

    他看过荀欷来信,不两日就又收到堂兄荀谌的来信。

    信中给了他二十个名字,加上由荀襄带回来的,亲哥荀棐给的六个,一共二十六人。

    曹操走后,荀柔正式开始接手冀州。

    与别地不同,冀州的百姓的确“重义”,难以利益“收买”,所以,要从休养生息开始,政令律法不能一下改变,要慢慢过渡,潜移默化。

    所以人,官吏,就很重要。

    基层胥吏无法一下换掉,县令是父母官,决定一地百姓的生活,有魏郡的经验,别处的官吏直接转过来,说不定就死于非命,于是,他向堂兄和亲兄长要人。

    常山与青州的人,同处中原,习俗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
【向往小说网 新域名 m.xw0.net 请重新收藏】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向往小说网   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

向往小说网|书本只会陈旧,不会老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