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往小说网 > 古代言情 > [三国]香草门庭

220-240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向往小说网www.xw0.net提供的《[三国]香草门庭》220-240(第6/31页)

起伏,去掉最高去掉最低,留下的中间值,在大汉官场中,已经超过平均。

    法正愣了一愣,慌忙俯首道,“太尉考虑周全,是在下短视。”

    荀柔摇摇头。

    他还有一个理由。

    大司农士孙瑞,其人颇有才干,只是出身稍显平常,故而始终没有登上高位,属于他想要拉拢的中间派。

    这一二年,农署各部早陷于他与杨彪等两派之间的斗法,士孙瑞被迫夹在中间,多只能袖手一旁无法辖制,牵连人家,也不大好。

    最后,这次救治蝗灾也还要用上他,罢免再选一个重新上手,恐怕还更不如。

    不过,法正的计策不行,他也并非只有杨彪给的两条路走。

    杨彪不是要他表态吗?

    当然没问题。

    在太尉府中,关于救治蝗灾的会议,在午后开始。

    东汉以来,也不知是否因为天气变化,蝗灾十分频繁,其中最倒霉的汉孝安帝在位了十九年中,有记载的蝗灾足有八次。

    其中,自延平四年,六州蝗;五年,九州蝗;六年,十州蝗…到元初二年,十九州蝗,这场蝗灾足足跨越了七年。

    从最初,朝廷能大赦,免税赋,举贤良,到最后只能下诏自斥“朝廷不明,庶事失中”。

    兰台令荀忱挂着黑眼圈拿出光武帝以来,所有关于蝗灾的相关文书记录。

    “……朝中多以抚恤,大赦天下,减少郡国贡赋,或调荆州、扬州二地谷输中原……各地或有郡守县令勤勉,以水淹、土埋之法,但飞蝗无尽,自旁郡蔓延而至……”

    有了这份文书记录,一些官员提出的诸如蝗灾为上天示警,举贤纳良,祭祀之类的意见办法,也就容易驳斥了。

    其实,能被招来参加讨论的官吏,也没几个真相信祭祀举贤之类的办法能够奏效,这不是…没别的办法,又不能不表态。

    荀柔也明白他们的意思,不过是安抚民心。

    老百姓很善良,也很善于忍耐。

    大多数时候,朝廷给一个理由,大家就能继续忍下去,直到实在忍不了为止。

    至于赈灾,记在文书中的仁政,落实的寥寥无几。

    就荀柔自己幼年经历,灵帝时几次大疫,哪一次没遣宫使、医工出访赐医赐药,慰问孤寡,可若是真的实施,当年哪会有张角的黄巾起义?

    其实稍稍计数就知,天下十三州,每人赐三斛五斗的,朝廷仓中哪有那么多粮草赈灾?

    三斛,可有足足一百斤。

    官吏们商议的办法,和过去也无不同,也就是抚恤,维护治安老一套,最多不过添一些,以工代赈之类的细节,却没有一个人能说一说根源问题。

    荀柔心中焦燥,叩了叩桌案,全场肃静。

    他环视了一周,终于将希望落在荀悦带来的几位学士身上。

    “不知陈公以为,治蝗当如何行使?”

    他先问这一位,是先秦时大农许行弟子陈相的传人。

    见到农家两位贤人,便能明白,为何农家在两汉以后,逐渐衰落,几度几乎失传。

    《孟子。滕文公》中称农家“贤者与民并耕而食”,荀柔原本以为多少有些夸张,见了此二人却相信了。

    两人一个老年,一个中年,都晒得黧黑,身瘦如柴,与田间老农无异,即使穿着直裾,头戴长冠,也与一室白皙文雅的文吏,完全不同。

    陈躬并不局促,从容拱手一礼,坦然露出一双粗粝脏污的手,“老夫以为,治蝗之要有二,一在扼其发展,以救谷粮,二在除虫卵,以防再生。”

    专业啊!

    荀柔眼神顿时一亮,“请细说。”

    “先圣言,水、旱、霜雪、疾病、虫害,是为五害,其中虫害之一,便是蝗虫,此物少则分散无害,多则聚集成灾,行无定止,繁衍极快,先食谷物,再食草木,草木食尽,更伤人畜,危害极甚。”

    “还要伤人?”有官吏悚然。

    “不错,”陈躬肯定的点头,“草木食尽后,蝗虫族群迁徙,然由有虫卵在,月余再化成虫,无草木可食,则将食人,幸如今尚未至此。”

    荀柔想起昨天那一场虫雪,不免也心有余悸。

    “不过,至其食人,则一地之虫将尽,当是时,在以火烧之,则能尽除。”

    “可次岁,草木复生,蝗虫又会回来吧?”荀柔问道。

    “若蝗灾未尽,当会复来。”陈躬再次点头,“故蝗灾之根本在止其繁衍,务在截其蔓延,根在杀其卵嗣。遏其发展,当以火烧之法,其卵生于土壤,需经月方化,可用水淹、土埋之法。”

    “古书记载,杀虫卵用砒霜更有效验。”陈躬身旁的中年人许复道。

    “勿再说,砒霜剧毒,虽可杀虫,亦伤水土,人食则死。”陈躬却不同意。

    “太学土地洒砒霜杀虫,如今已无虫卵再生。”许复争辩,“复灌之后再下种,则无此患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?你自作主张在太学洒了砒霜!”陈躬愤怒起身,一手扯住许复的衣襟,提起拳头。

    “和水洒的,已有月余,老师不也没看出不对吗?”许复一个中年汉子,居然中二少年一样瞪大眼睛,梗起脖子。

    “什么!”

    眼看拳头就要落下。

    “陈公勿怒,”荀悦不知何时已到二人身后,温和含笑的抓住了陈躬的手臂道,“此事我也知晓,许君想试验古法,也是为了解蝗灾之患。”

    他一边说,一边就把扬起的拳头压了下去,又转过头,依旧神情温和,“许君何不告诉陈公,只洒了靠东墙边的二亩土地?一处洒,与一处不洒,正好比较两处种出谷物,是否有所同。”

    “祭酒所说果真?”陈躬由自愤愤。

    许复不答,将腿一盘,眼神虚瞟满室的看热闹的人,两手把着膝盖又将腿盘紧了些。

    然后荀柔亲眼看着大兄将陈躬按坐下去。

    “一时失礼之处,还请太尉见谅。”荀悦按住两人,来到堂中,温文尔雅、风姿翩翩长揖一礼。

    “君子之争,君子之争,没什么失礼的。”大兄厉害啊,荀柔连忙摆摆手。

    商议继续进行,遏制蝗虫大军的继续扩散,需要有组织纪律的大量人手。

    军队正巧符合条件,荀柔准备亲自组织拦截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蝗虫喜旱特征明显,于是增加土地灌溉,也是措施之一。

    太学另一个博士马钧为此提出深井通渠之法。

    即沿河道挖出地下深沟,再在陆上沿深沟挖出井道。

    听上去就像后世下水道,只是作用相反。

    下水道是为了排泄,而深井通渠却是以河流为水源,降低水井枯竭之患。

    工程听上去浩大,不过考虑到今岁欠收,百姓家粮食很快不够,以工代赈,比起直接送粮,反倒是长久之法。

    有了几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打底,救治蝗灾之法这才大致能看了。

    不过,荀柔也知道朝中其他人,并不关心这些细节,于是次日上书,放在开头的是他对杨彪的应答。

    “传曰:颠而不扶,危而不持,则将焉用彼相矣。

    伊尹曰:三公调阴阳,九卿通寒暑。

    臣等公卿,受命辅弼,失于明察,而至蝗灾蔓延,上愧天子,下惭百姓,其职是当,岂能推诿。

    臣等请自罚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
【向往小说网 新域名 m.xw0.net 请重新收藏】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向往小说网   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

向往小说网|书本只会陈旧,不会老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