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往小说网 > 古代言情 > [三国]香草门庭

200-220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向往小说网www.xw0.net提供的《[三国]香草门庭》200-220(第25/30页)

  “似乎比往年暖些。”

    “雪也少些。”

    “果然雪了少些。”

    夜来,寒星漫天,星河灿烂,荀柔连仰了三晚,急信飞驰长安。

    明岁,恐有旱情。

    而未过几日,长安亦有信来:

    冬至宫中祭神,卜得大凶。

    左慈亦占得明岁大凶,特送信来告。

    第218章 光熹六年

    冬至祭祖,往来旧例,百官绝事,其实是不包括内朝官的,也就不包括太史令。

    太守令卜吉日,占吉时,却占出个明岁大凶,自然吓坏了,连忙报与尚书令。

    荀彧得知,立即封锁了消息,再传信给在外的荀柔。

    恰左慈夜占星象也占出大凶之兆,告诉荀攸,荀攸也具信传书来。

    荀柔收来消息,将两信摆开案上,饶是他不认占卜迷信之说,也不得不对着两封信心旌动摇。

    消息再封锁,也未必能封住,如今也无暇担心。

    自灵帝以来,东汉灾异不断,记忆之中,三国时期也灾异不断。

    若是指明岁果有旱情,似乎也说得过去,可若一旦认以为真,那这凶兆之中,又果然指旱情吗?是否还有别的缘故?

    预言、占卜,向来缥缈玄奥,若只是他自己,当无所谓,无论什么,坦然应对就是,但事关国运,如今他一系担肩,又岂敢轻忽。

    明岁计划,若没有这两封信,倒也能从容安排,可对着这样两封信,却让人不得不再三思量,是否有不妥之处,或者那里出了问题。

    荀柔一想就是一夜,待听闻帐上夜霜,在晨曦中簌簌落如玉碎声,起身披衣出望,才知天色已明。

    天边是初升的朝阳。

    广阔天际,彤云翻腾,霞光万丈。

    到底,不够坚定,易被人事所惑。

    荀柔向着东方舒展一夜坐得麻木的身体,长长吐出一口气。

    回屋将两封信怼进火炉,烧得一点不剩,再命亲卫,将袁涣、徐庶、戏茂等人统统都唤回来。

    第二天主帐议事,先议旱情应对,至于占卜之兆,到也不必说。

    “这二三载,风调雨顺,故使朝廷安定关中,若果有旱灾,诸边胡族更不安宁,况有诸侯,又漫传谣言惑众。”

    徐庶听完荀柔预测,不由皱紧眉头。

    “这是必然,也不必过多烦忧,兵来将挡水来土掩,四处边境加强武备,汉阳、安定、北地,各县都在高处立烽火台,相互驰援。”荀柔从容道,“至于诸侯,这几年兴兵动武,轻忽农耕,若有旱情,未必比得关中。”

    这些他自然都想过。

    旱情,不只是表面上看的,干旱粮食问题。

    民以食为天,此时农业尚且粗犷,颇依赖天时,一旦风雨不顺,便易成灾,要饿死人。

    进而,又将引起数多连锁反应。

    东汉的衰微,岂只因桓灵二帝昏聩,自东汉起,天灾连连,水旱相连疫病,民不聊生。

    赋税既难,百姓不堪,落草为寇,豪族借此要兼并土地,外胡受灾更添劫掠中原,兴兵动武更加剧财政问题。

    “太尉所言不错,”戏志才捻着胡须尖尖,“既是天灾,众生平等,这些年,太尉广开耕地,多储粮草,关中形势比穷兵黩武的诸侯、居无定所之诸胡要强,我强,彼弱,未必不是战机。”

    这算条新的思路。

    众人不由精神一震,纷纷议论起来。

    “咚、咚。”

    荀柔叩了叩桌案,严声正色。

    “兵戈之事暂搁一边,今日先商议旱情应对之策。”

    戏茂连忙低头敛了兴奋之色。

    其实预备旱情,手段也大抵就是那些,建陂塘、深挖井、疏通沟渠、广种耐旱作物,不过众人集思广益,能在细节上准备更加完善。

    汉阳耕作的土地不多,本地人多以渔猎畜牧为业,不过既然可能出现旱情,那各行业都会受影响,为稳妥起见,百姓各人家还需趁时节开些土地,各多少种些芜菁、胡麻、豆类,以备不时。

    对百姓,只道天气回暖,督促农耕,筑塘挖井通渠本在冬季,至于旱情,未见之事,当然不能先说,引起民间动荡。

    除此外,自然还要加强各边巡守,乡里壮丁编列成对,安排班列,只道防备羌胡贼寇。

    荀柔让王允侄王凌整理条例成文,复写一份准备传回长安,自己也提笔写信一封。

    虽则文若、公达不至因一条占卜就手忙脚乱,但毕竟他当家掌政,需得表明态度,才好四方安心。

    幽州、青州等处也着人传告,不过二州地靠海,为河流下缘,出现旱情几率小,往年却可能水灾泛滥。

    至于南方,更不需忧,南方河流网布,常患地低卑湿,尺土见水,纵一时雨水少些,也远不到担忧的时候。

    众人各分职责,匆匆忙碌起来。

    越近年终,天时越发显得异常,未至新春,关外气温回暖,榆荚始生。

    百姓见得,尚不知灾异,还道是祥瑞。

    荀柔见至除夕也不过十日,诸般准备也进行得顺利,便令众人先放下公务,筹备过年。

    先定除夕至初七,在冀县、临泾二城开市,至夜不禁。

    又在两城四门设下大鼎一尊,他自出谷肉,自除夕至初七,鼎柴火不熄,要以肉羹飨百姓。

    不过,到底还差点意思,荀柔琢磨了半日,将后世的花灯提起来。

    焰火尚简陋,又充军用,不宜拿来愉众,但花灯灯谜,却是雅俗老少共享的好活动,费耗也不多。

    在此之前,还可以先来一波团建。

    百姓不明,众官吏却着实紧张了一个月,也该放松放松。

    于是暂且放下公务的众人面前,便摆下彩绸绢纱、丝线竹木等物。

    荀柔先亲自示范,一步步教来,就做简单的团圆灯笼,放了一截荆烛固定。

    茜草染的红纱,颜色没有后世那么鲜亮,是柔嫩的绯色,不过烛光本不够明亮,如此还清亮些。

    至于群吏,如徐庶、戏茂手脚灵活,虽是初次,却能作得精巧,荀氏子弟也多能做出模样端正,盖顺、赵昂虽然慢,却将竹笼扎得结实,却是曹子修、杨德祖等人,眼看就是自小做衙内的,手脚不甚驯顺,惹出玩笑。

    杨修自己都做不好,还要隔空指点王景,却把一根竹条未曾箍紧,弹了一脸,同席的士孙萌一脸嫌弃往外躲开。

    不过团建嘛,就是要这样才有意思,荀柔坐在上首,也不出言指点,只一径的看笑话。

    一个时辰,不管好且不好,多数人都做得了,他又开启下半场,拿了自己方做得的,沾笔提字:

    本来天上客,散落到天涯,随风惊起落,穿树作飞花。

    “如何?”

    荀柔握着灯笼转了一圈,给众人看。

    众人自然叫好。

    “可是六出花?”杨修立即反应过来,他也讨了个巧,不直说,以此代替。

    若他脸上没带着一条竹签抽的红印,倒很睿智。

    众人虽则没见过,也都很快反应过来,俱来称巧。

    荀柔点点头,又将先几日就让匠人作好的花灯拿一个来,当即作了一个画谜。

    “不拘长短,或作图画,或为一句之谜,或为一字,或为一词一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
【向往小说网 新域名 m.xw0.net 请重新收藏】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向往小说网   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

向往小说网|书本只会陈旧,不会老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