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往小说网 > 古代言情 > [三国]香草门庭

200-220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向往小说网www.xw0.net提供的《[三国]香草门庭》200-220(第23/30页)

稳重,在这几年间,由于再无人提点,不知不觉流失了。

    “是。”荀彧恭敬认真的回答。

    “这是为何呢?不是说,战事很顺利,汉阳、安定都收复回来了吗?”刘辩不解,天真的问,“太尉掌军,出征已胜,为何不班师回朝呢?后续治理,难道还需太尉亲为吗?”

    荀彧心下忍不住一凛。

    这句话太像质问了。

    即使他十分清楚,天子本人绝没有质问之意,但这句话一旦传出,便很容易让人以为,天子是在表示对堂弟越权行事的不满。

    “汉阳郡与金城、陇西二郡叛军相邻,北地郡又常受滇零羌、白马羌袭扰,”他镇定的回答道,“太尉担忧叛军侵袭,故才不能回长安。”

    天子扶膝,温和而遗憾的叹了口气,“我原希望太尉能参与皇儿的百日宴呢,皇后也十分期待。”

    皇后的确贤良。

    不过这样的话,却不该说的。

    “陛下,还是当以国事为重。”荀彧委婉劝道。

    “朕明白,诸君忠勤国事,太尉…太尉如此奔波,也是为振兴汉室之故。”刘辩的眼睫低垂,声音幽幽。

    有一刻,荀彧不再确定,天子此时之语,究竟是什么意思。

    是有人对天子说过什么吗?

    堂弟,堂弟对天子的态度,有时候确实不够恭敬,可是

    “陛下,太尉对汉室忠心天地可鉴,臣可以性命担保”

    荀彧郑重的跪下来,额头触及冰凉的地面。

    “朕当然相信先生!”刘辩一惊,慌忙打断了他的话,“朕、是朕失言了。”连刘辩自己都分不清方才,还有现在自己的心情。

    有些事,在明白以后才能看清,比如说先生对他感情,从没有外人以为的那样厚重。

    他逃避一般的,在对他恭敬而谦卑的臣子面前,别开脸,鎏金兽炉上方,白色的烟气形成莫名的形状。

    先生,真的想要他的皇位吗?

    然而也没有。

    先生,似乎对他毫无企图,感情、野心、期待,什么都没有。

    天子都已亲口道歉了,荀彧自然无话可说。

    他请求告退,天子却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,点头的样子看上去并没有真的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。

    今日的觐见,比以往都要短,但离开的时候,荀彧的心情却比以往都要沉重。

    他没有办法禁止今日的这一番对话传出去,然后被人各种角度解读。

    或许该劝含光回来一趟。

    无论如何,常年在外,不见天子,会给小人可乘之机。

    可从内心深处,心底却又忍不住一个声音抬头,臣子在外舍生忘死,为国尽忠,不能归家,天子却这般随口,引喻失义、轻佻失言,应当吗?

    他、也有私心的,那是一同长大的堂弟。

    然而,到底含光自己为太傅,却失教天子,也算一过。

    不知为何,他想到此处,心底却微微一松。

    眼下还是国事重要,荀彧将此事在心中记了一记,待堂弟回朝后,再与他分说,此时还回尚书台布置运送粮草事宜。

    在天子之言传出宫墙之前,御史台先一步知晓。

    荀攸烤着火,双手兜在袖中,听了侍郎学话,神色倒不曾动容。

    很快关东的战况,或真或假,源源不断传至长安,幽州公孙瓒和刘虞打起来啦,冀州袁绍要占雒阳啦,兖州牧曹操屠了东郡陈氏、张氏、刘氏…扬州袁术到处劫掠百姓,抢夺粮草,还有徐州,徐州竟然有个黔首自封为王,造反了,徐州下邳等郡,许多乡里响应……

    长安城中士人,大多从关东避乱而来,寻常人等听得这些真假难辨的消息,各生慌乱,倒也不至令流言遍地。

    至于有心之人,总会有心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蔡邕是耷着眉眼离开尚方所的。

    “国丈之事,莫非不曾办得?”御者服侍他上车问道。

    蔡邕摇摇头。

    “国丈可是有什么烦恼之事?”御者扬鞭,銮车缓缓起程。

    蔡邕想了想,觉得也无甚紧要事,心中亦难宁静,便也开口说了。

    女儿虽作得皇后,但他向来是不愿越矩,就是近来暗传得宫中消息,他也不曾议论半分。

    只是,他的心血之作《汉史》如今完成,听闻尚方所能制印图书,起了念头前来问询。

    尚方令倒也恭敬,听了他的来意,却作为难,道明年已定了制印太尉先父慈明公作注的《礼记》。

    且为着先已定好,要将六经,并太尉先前定下的,先秦几家诸子之学都刻印了,好传去州郡里教化。

    他私自撰写的汉史,哪能与诸子之书相比,但依尚方令之言,便想印书也不知要等到何时。

    “……我今年六十又三,恐怕难见汉史印制之日了。”他忍不住叹气。

    “国丈怎不找个私舍?听说长安也有书舍,雇得雕工木匠作活。”御者随口道。

    “我也问过,私舍雕工实在不堪,况也印不得大卷。”蔡邕叹口气。

    私舍讲求利益,诗书这些文章卷多,谁家也没雇得许多工匠,多不过印些粗糙的房中术卷而已。

    “小人到听说一家,或许能印得大卷。”御者高高扬起鞭,轻轻挥下。

    “果然?”

    “小人也不清楚,国丈若是有意,小人便去领那商家前来拜见,国丈当面问他,如何?”

    第217章 大凶之兆

    河东郡治所安邑太守府

    三个被打得鼻青脸肿看不清颜色男子,被缚在堂下。

    “这几位学吏品行不堪,行悖常理,铮非主官,不敢私自处置,如今都交与段太守。”

    堂中说话的少年尚未及弱冠,容貌清俊,一袭青衫,腰间挂了一枚算盘,说话十分客气。

    他的官职不过四百石小吏,只是今岁负责管理织社事宜,段煨却不敢托大,认真问道,“哪里的话,不知这几个…可是举止不端?”

    太尉带了一半学吏西征,却还十分敦促河东教化,又特别交代要教织社的妇孺,他请示过后,便依前例,又主持了一次策试,取了些学吏补足。

    但织社都是女子,学吏却都是男子,这一来二去,便不时出些事故。

    “正是。”荀铮点头。

    “太守,小吏冤枉啊!”一人突然开口,“明明是那农妇轻薄来挑,上官却不细究,就将我论罪,小吏不服!”

    此人乌青肿着一只眼,形容十分不堪。

    “小吏也是!”

    “明明妇人轻佻,小人怎生会做那等不堪之事!”

    有人开口,其余二人也都忍不住。

    段煨看向荀铮,见他神色八风不动,便知无改,招手让衙役上来,将人都拖去牢狱。

    “灵均,确认这几人之过?”待人去后,段煨还是又问了一回。

    倒不是他不相信,只是上次就出现过差点翻案的情况,有个族中有些本事的人,使人去差点做成诬告,如今还有些流言。

    “放心,”荀铮神色一凛,“这次人证物证俱全,再不会有误,让段太守为难。”

    段煨叹了口气,“并非为难,只是…这男女之间,毕竟不好相接,如今又有些流言,太尉初心是教化,可百姓却未必明白。”

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
【向往小说网 新域名 m.xw0.net 请重新收藏】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向往小说网   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

向往小说网|书本只会陈旧,不会老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