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往小说网 > 古代言情 > [三国]香草门庭

100-120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向往小说网www.xw0.net提供的《[三国]香草门庭》100-120(第18/22页)

宜。”

    荀彧微微一愣,继而起身,“这是大事,需得与朝中君子共同商议才是。”

    “我是想先写出一份章程,在大朝议之时讨论,”荀柔绕到门口,走进屋,在席前去履,“何大将军总帅天下兵马,以为征伐,至宦官以及董太后,都是后宫之事,我亦不便插手,但朝中群臣,总不能就望着大将军,看着后宫争斗,闲坐上观。

    “如今正趁着新君即位,四方观望之时,先新文艺,以为安抚,不是正好吗?”

    他顺势握住兄长的手。

    “含光所言正是,”荀彧点头,感觉手被堂弟握得极紧,却并未挣扎,只是目光温和的望过去,“自桓帝依始,太学隳堕,学生零落,名声见败,若天子果能重兴文学,以敦教化,自然是好事,可有什么为难之处?”

    别说为难之处,他心里就没数。

    他就是想出来见见家人,堂兄、阿兄、大侄子,谁都好,他需要一点力量。

    “既是治学之处,”荀柔顿了一顿,还是放开手,斟酌道,“我以为,还是与国事分开为好,这些年学风不整,未尝不是士子将此当做进身之阶,而不专心为学,而是趋奉为朝臣的博士之故。”

    他渐说渐顺,“重臣为师,又在学中挑选学生,提携入朝,以成其私人,此私心私分不可涨也。况朝中众臣,公务繁杂,本就无心深研学问,更遑论教授学生了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恐不易?”荀彧微微蹙眉,“以经学大家被辟入朝者颇多,以备天子咨询,非吏臣,公务并不繁冗。”

    荀柔想了想,凑到堂兄耳边,如此这般说出自己方才想法,“……阿兄以为可行?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荀彧垂眸望来,目光通透,“含光主意已定?”

    “阿兄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“因势利导,未为不可,只是太学祭酒之职,需得谨慎。”荀彧沉吟片刻道。

    “嗯……”荀柔有点不想接。

    荀彧抬眸一望,已然明了,“看来含光心中已明,最适合人选是郑公。”

    是啊,他不想亲爹到雒阳来,可不是只有郑玄了嘛。

    这位大儒,早几年被袁氏请到京城来给何进撑腰,其意义大概就是汉初,孝惠帝刘盈为太子时,请得的“商山四皓”。

    郑玄向来识时务,来既来了,就好好当吉祥物,从不在正事上发言,只教导学生,偶尔参加何家宴会,表示存在感。

    就是吧……“未曾与其人相交。”

    文无第一,但对于和亲爹别过苗头的郑玄,他就有那么一点别扭。

    “可与大将军商议。”荀彧堵住他的借口。

    “……是。”

    半个月后,南宫崇德殿中

    公卿次第俱席而坐,手捧玉笏,参加新任天子的第一次大朝议。

    虽然朝议已移至南宫,但出于安全考虑,大将军何进依然没有出席。

    继他不临大丧,不临陪丧,不送山陵过后,不临朝议,似乎也并不奇怪。

    于是荀柔居首,与太尉袁隗同席,主持议事。

    按照惯例,朝议先上大诏,先帝谥号已定为“孝灵帝”。

    乱而不损为之灵。

    字面看“乱而不损”,还不算太恶,但大家都明白,汉灵帝占便宜在,亲儿子成功继承皇位,国家没亡在他手里。

    算啦,好歹没亡国。

    朝廷公卿看在新帝脸面上,挑了这么一个“阴阳怪气”“懂的都懂”的谥号。

    比起后世还是有底线的多,没搞出嘉靖“英毅神圣宣文广武”这种恶心东西。

    所以,别说新任天子,就是何太后,以及太皇太后,对此也是一语不发,大概心里未尝不清楚,先帝刘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。

    之后便是宣布新君继位,该年号光熹,大赦天下,在这个时候,天子称要免天下一年之税。

    此话一出,当然满殿颂圣。

    少府和大司农也没多话,太傅已代表天子向他们承诺过了,要输西园之财入国库填补亏空,虽然现在还没拿到,但以如今大将军逼迫形势来看,也未为久也。

    既然以天子之名誉保证,新任这位,诚信还没破灭,也就只能姑且信之。

    接着天子又宣布第二件事,要重整太学。

    ““太学者,有教于国者也,自秦乱后,经典废绝,自高祖收天下之书籍,集天下之贤士……””

    雒阳太学,过去乃是东汉第一学府,是学术经典之所在,拥有对学术的最高解释权。但自从桓帝党锢开始,数次打压,数次消磨,如今的确远不如当初之盛,要重整自然是好事。

    刘辩一条条无错的背出五十条新校规,下诏个州县选聪慧青年才俊入学,然后,“……自桓帝以来,久不整理,则典籍杂乱,有轶散、颠倒、虫蛀、模糊之处,又有竹简笨重且载字少,不宜翻阅,令众博士各携学生,整理学中典策文章,补漏勘定,重新誊抄,以兴文德……”

    这就是荀柔的办法。

    干活。

    勘定整理典籍,也是正事,也十分适合太学,工作起来懒散颓废之风,就没有了,爱好学习的士子,会踊跃加入,滥竽充数者,按照规矩,就会被淘汰出局。

    至于诸位在朝的博士,爱好研究学问的,就去做学问,若是想在朝廷有作为,补辍经典耗时耗力,自己就会想办法免除。

    否则定时会报工作进度,羞也要把这些好面子的士大夫羞死。

    同时,国家养着这么多干吃饭的“参谋”,也该让这些人活动活动了。

    当然,他还有私心。

    对能否克住董卓,改变历史,他并没有太多底气,那至少要想办法要保住典籍传承。

    汉代虽非百家争鸣,但库存典籍之中,却有许多后世遗失的经典。

    董卓造逆断绝的,是天下学问。

    汉末这一场浩劫,比秦末战乱对学术传承的打击更大。

    荀柔不知,后世之人,越发文弱,越发学术单一,独尊儒术是否与此有关。

    毕竟,其他学派许多经典在汉末消失,唯有士人精研的儒学经典多得保全,民间缺乏争论,思想越发禁锢,又越发被统治者固化。

    “拜大儒郑玄郑成康公为太学祭酒,总领此事,”刘辩语速刻板道,“望郑公勿负朕心。”

    “臣必肝脑涂地以报陛下。”

    虽然早已得到消息,但白发苍苍的郑玄,还是激动得眼泪花花,在殿中拜下。

    第118章 朝上争议

    雒阳南宫崇德殿内,郑玄中气十足、激昂慷慨的颂圣之声,在深阔高邃的殿宇上方,雕梁画栋之间盘旋回响。

    效果有如立体音响。

    坐在重阶御座之上的新帝,透过十二冕旒的珠帘,低头望着那颤颤巍巍的身影,不自在的动了动。

    珠帘一摇,将视野晃得凌乱,刘辩正想要上手摆弄,但这动静,让垂眸跪坐在群臣右首的年轻太傅,轻轻抬眸望来。

    少帝刚抬起的手,又悄悄放下去,“郑公请起,太学与重整典籍之事,托付与君,但有疑虑,郑公可与太傅商议行事众卿可还有事要议?”

    “陛下。”年轻的太傅举起手中玉笏,手指与洁白玉笏几难分明。

    在一众白发斑驳,形容老朽的公卿中,容颜瑰丽著世的太傅,濯濯生光,令人侧目。

    “先生请讲。”刘辩连忙抬手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
【向往小说网 新域名 m.xw0.net 请重新收藏】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向往小说网   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

向往小说网|书本只会陈旧,不会老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