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往小说网 > 古代言情 > [三国]香草门庭

280-300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向往小说网www.xw0.net提供的《[三国]香草门庭》280-300(第22/32页)

?就尝些柑橘吧。”

    这顿火锅吃得宾主尽欢,但饭毕时候也晚了。

    太学在城外,虽说尚书令和太尉都能叫开城门,但这一路漆黑,马车未必安全。

    荀悦便问二人是否留宿,荀彧还在犹豫,荀柔已一口答应,又来劝说。

    “明日一定早起,必不耽误兄长应卯!”他信誓旦旦保证。

    荀彧……还能说什么,只能点头。

    从未迟到的荀令君,居然迟到,并自罚一金的事,实在让朝廷上下震撼了五天。

    五天后,新岁朝贺,朝廷再颁新政,重定武官与名爵等级。

    顿时上下哗然。

    第295章 官制爵制

    新定武官十六等。

    众人概以食秩见官大小,故昭告中将武职各等食秩标明,于是,很快有人发现,地方各级都尉俸禄与同级主政的太守、县令相当。

    纵使第一等卫国大将军,明明确确比三公低一头,又由太尉以东征袁绍之功,兼领,还是让大家敏感起来。

    文官二十七等,武官则十六等,虽食秩各有相当,但升迁评定,功绩算法都不相同,是否意味着,日后文、武不能转换,必须从一而终?

    “众人以为如何?”荀柔坐在榻上,披一件银灰色毛绒绒兔裘,抱着铜炉,斜倚漆画几案。

    新年朝贺与祭祀礼仪繁琐,他一口气熬到十五,躺了两天缓过来,就请来荀彧与荀攸,询问改制令后朝堂舆情。

    不过,当然的,既已经颁行,无论朝堂议论如何,他都不会更改。

    文、武分制,在如今前所未有,在后世却是理所当然。

    此时的名门子弟,习惯于左右横跳,袁绍既作过御史又做过司隶校尉,曹操既做过议郎,又当骑都尉,甚至孔文举这样的,都作过虎贲中郎将。

    理由也很明白和平年代自然是文官御史,说话声响,战乱时期,到底还是当武将拳头硬,主打一个,好处全要。

    当然,要都如曹老板,提笔能赋,挥剑决浮云,他的新政也实行不成。

    可世上哪有那么多文武全才。

    袁绍的武略只是花架子,这都算好的,更多如孔融,堂堂一郡太守,被大字不识几个的黄巾军帅管亥当狗撵。

    这么些人,靠着名姓祖荫,空降二千石武官,让浴血沙场的将士情何以堪?

    “尚书台诸曹俱称赞此策,以为文武分班,可以革除光武以来,士族豪强兴起之弊。”荀彧含笑道。

    荀柔莞尔,“于此辈,不过利之所在。”

    几次站队清洗,尚书台这些地方,充陈的是新血,是在查举制下,论资排辈无法出头的年轻人、寒门子、西北边地的子弟,他们是种种新政的受益者与支持者。

    而过去,盘踞中枢的中原豪门,闾里纨绔,视官职如自己囊中之物,甚至挑肥拣瘦,早让他们看得眼热,自然大加讨伐。

    至于他们,虽然走到入仕这一步,选择仍旧不多,文武分制,并未影响他们利益核心。

    “何必如此。”荀彧失笑摇头,“未免刻薄。”

    “阿兄,你且看罢,十年五载,天下太平,怀念察举之品德高士,厌科考策试所出逐利小人,必有今日叹服之人了。”先发优势,谁不想保持。

    荀柔哼笑,拿起榻铜制镇席,手中摆弄。

    任何东西,作得小巧就可爱。

    这枚铜镇席,做成犀牛的样子,却只有巴掌大,小眼鼓起,鼻上两支凶角,也变得又圆又短又钝,让人忍不住上手去玩。

    荀彧轻轻叹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“放心,”荀柔抬头,笑得眼角弯弯,“科举策试,优于察举,文武分制,优于平行,这并非弟之私见,乃天下大势,人皆有欲,总有寒士图此晋升之阶,至此以后,欲以贵姓宰天下,必不可得,这是好事。”

    见兄长还不开颜,他即笑道,“世之君子能有几人,天下熙攘,不过名利,况,行不利己,利往何处?自今已往,鲁人必拯溺者。”

    《吕氏春秋》的孔子故事二则,前一半,子贡救了沦落外国的鲁国人民,推让国家反还给他的赎金,孔子于是感慨“鲁人不复赎人”。

    后一半,子路救溺水之人,坦然接受对方谢礼,孔子称赞,以后“鲁人必拯溺者。”

    这个故事,杜撰的概率挺高,但越读起来,越有味道。

    人心向背,总归起来,还是那句话“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”。

    子贡远离大众,于是错误,子路属于大众,于是正确。

    今日尚书台诸位郎中,如今是可以团结的力量,将来如果他们背叛的群体利益,走错路,自然会要接受群情攻击。

    “彧略听闻,有人称弟重武将,恐再兴董卓之祸。”荀彧摇摇头,“此话虽无道理,却也不得不慎。”

    “董卓之事,难道不是袁氏兄弟所致?”荀柔哂笑。

    就是要诛杀宦官,袁术堂堂虎贲中郎将,职位拱卫宫廷,还不足够?袁绍非要招董卓入雒阳,与司马昭之心一样,简直人尽皆知。

    “有人说董卓故事,称边僻之将,不通仁义,如今京兆多雒阳百姓,犹念昔日家破人亡之耻,故怀忧虑,如此,众口铄金,曾参亦杀人矣。”荀彧叹道。

    荀柔笑意一敛。

    他听明白了,问题不是重武,不是董卓,而是民间舆情。

    有人故意煽动这是当然。

    可百姓的惧怕也是真,不同容貌,不同语音,不同习俗,当然矛盾重重,彼此融合,非一日之功。

    这时候再有人造谣,一次、两次、三次,就是曾参也会因谣言而被质疑,况且这些德行远不如曾子的普通人。

    彼此会冲突,然后升级,再之后,就是爆发。

    古往今来,莫不如此。

    而这次文武分制,这些人借此胡乱造谣,也非不可能。

    “什么人在鼓噪?都在什么地方?”荀柔直起身,神色严肃起来。

    “这一二年,天下名族,辇来长安,有不愿为小吏者,皆寻旧例,依公卿府为宾客。”

    这,就是有利益冲突了。

    荀柔无奈地捏捏鼻梁,“文若,以为当如何?”

    “是否先稍加抚慰,优容一二,为一时之计?待天下定后,再分而化之?”荀彧虽如此说,神色到底有些犹豫。

    这显然是过往,最简单直接的办法,也是通常的办法,给这些士人一点安慰甜头,他们就能捧着他的衣角大唱赞歌,把整个天下粉饰得歌舞升平。

    但荀柔不愿意。

    “为政者,包容天下,况天下疆土开阔,将来需要士人治之,阿弟,弃一二人可以,却不能尽寒天下士,以卒吏治民秦之鉴,非远。”荀彧忧心忡忡。

    纵使心有预估,被堂兄一说得,荀柔竟还是觉得很有道理。

    哪家朝堂不放几个吉祥物?

    不是说,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嘛。

    利弊权衡在他一念之间,荀柔捏着犀角,辗转难以决断。

    从长远看,士人需要团结,从近看,长安、关内需要安定……

    “咔嚓”轻轻一声。

    寻声望去,荀攸一脸沉静,神色肃穆,就是手中还捏着半块薄饼,破坏气质。

    烤得焦黄的饼,菲薄一片,形如绢扇,故名扇饼。

    荀柔眨眨眼。

   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
【向往小说网 新域名 m.xw0.net 请重新收藏】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向往小说网   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

向往小说网|书本只会陈旧,不会老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