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往小说网 > 古代言情 > [三国]香草门庭

260-280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向往小说网www.xw0.net提供的《[三国]香草门庭》260-280(第19/28页)

   堂兄文若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本质。

    春秋诸侯卿士大夫。

    当然是春秋。

    荀柔抚额一叹,许多材料从脑海中划过,先前想不通的地方,竟都豁然明朗。

    他就说,几乎相同面积的汉朝廷,支持数万兵马,让他们如此步履维艰,如何袁绍却建得起一个常年征战,兵力充足,粮食充沛的小国。

    他知道的历史太长了,想得太复杂,反而忽略,袁绍如何能从那样漫长的历史中寻找治国办法,他只能向前看,只会向前看。

    袁绍度过得书,所学过的历史,不外就是周、秦与汉。

    汉的制度结构最复杂,无法在一州复原,更勿说改进。

    秦的军功制,会损害他四世三公名望的基础,一旦推行,不必等朝廷大军,冀州本地的豪强会直接将他掀翻。

    所以将冀州当做春秋战国之时一小国,那么其百姓是六国之百姓,其豪强是六国之贵族,袁绍不过是六国之一野心勃勃的诸侯而已。

    更何况冀州因为地理位置,在上古即被称为中州,帝王发起之地,冀州的士族豪强,何不以此为傲,何不愿尊古,何不会心怀从龙之心?

    袁绍手下全都根正苗红,出身望族,有名、有姓、有字,即使武将中,也没有一个是平民出身。

    因为袁氏建立的,是春秋战国时期,王-公卿-大夫-士-家臣,这样阶级固化、分明的社会。

    所以

    冀州,没有民。

    六国时的民,是公卿大夫的封民奴隶,不时汉代的民。

    所有拥有独立自主的,自由意志的,普通的人民,已在这片土地上消失了。

    在战乱年代,赋税与征兵,让普通百姓无法独立生存,如果没有外界干预,在自然选择淘汰之下,只有依附于卿士大夫,才能获得了最高的生存概率。

    豪族的“封地”上,土地统一调配,粮食统一调配,人口也统一调配。

    为保持自身利益,豪强征税时,会保证佃户的基本存活,征兵时,会保证留下足够劳力,同时,特殊人才,会得到机会升职,女性成为豪强的姬妾,男性成为豪强的助手。

    由于大家是属于豪强家族的资产,所以这种升职机会,甚至比国家举才更公平些。

    因为珍贵资源,只有同阶层的豪强才能争夺,同阶层的奴隶,何敢埋没主人的珍宝?

    这里的民,只是活着的人口,是主人的资产,所有生命一切,俱供其主人任意支配。

    这是最好,也是唯一的生存路径。

    所以哪怕少数的民户,也并非真的民户,只是依附于豪强的客卿、护卫、工匠。

    所以,这里的民,比其他地方平民,拥有更高的见识和教养,比正常人,更依从和驯顺,而同时,他们的性命不属于自己,所以更无所谓为主人抛洒。

    荀柔将信纸在案上抚平,手指轻轻拂过文末。

    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干兮,河水清且涟猗……

    谷风习习,榆叶蓁蓁,幼时他们常共檐下背诵诗经。

    其实也不算一起背,堂兄早就学过了,是父亲有时候外出,他被寄存在伯父家由堂兄照管,堂兄带着他背诵。

    《诗经》不同于后世的律诗,句式有长短,佶屈聱牙,很多念着并不都顺口,意思也太深奥,但《伐檀》的起兴,音韵铿锵,他每念至此,就特别有精神。

    于是,只要他背着背着无趣无聊了,没精打采的时候,堂兄就换成这首,给他提神。

    但要说诗意,这首诗与《硕鼠》相似,的确颇含深意,只那时候的他却全然不顾,至于说仁爱就……那时候,无论族中叔伯,还是兄长们,真是太宠爱他了……

    动之以理,晓之以情,堂兄这也太会劝了。

    “公达,”荀柔抬头,“是我之错,我太急躁了。”

    荀攸默默望来一眼,垂眸敛袖,“叔父不怪攸就好。”

    “我岂不知公达心意。”荀柔起身,执壶为荀攸倒了一盏温水,“此处无酒,以此暂代,近来多劳公达费心。”

    跳出迷障,许多事情也清晰了。

    不止是为他本人担忧费心,忍他各种古怪情绪,他在馆陶这样搞,大户士族还没反,也是多亏荀攸一力压制。

    “不敢。”荀攸欠身双手捧住。

    “曹孟德攻取二郡,我虽口中说无碍,心里还是存忧。”荀柔将壶放回炉上。

    那毕竟是曹操。

    还占着邺县的袁熙并不重要,一旦下了袁熙,接下来就要面对曹孟德。

    徐州、兖州地理位置太好了,无论朝廷向北,还是向南,都绕不开他。

    而曹操占取徐州后,大家彼此心里都有一点默契,对方是不太顺服他荀柔的。

    也就是类似一山不容二虎的意思,都想当老大,都有自己政治理想,都想施为,都要争,都不愿退。

    好在,也都不想打,所以可以谈。

    但谈,也有形势。

    兵临城下和势均力敌,重庆谈判和南京谈判,各种条件当然不一样。

    “眼下凤卿武运昌盛,我这做叔父的,却略显不足,当然不免焦急。”

    荀襄北上巨鹿、河间,迅速将冀州西面四郡一揽而过,曹操没争,只拿清河、安平二郡。

    只但凡荀襄步子慢一些,曹操是必会染指河间。

    同时,攻下不意味着拿下。

    虽然将这些地方划拉过来,他若不能治,冀州这样的民情,必然会反,而冀州一反,曹操又怎不会乘势而入。

    所谓势之强弱变化,正在其中。

    这是一场竞争,以袁熙所在的邺县城破为界限。

    他能掌控冀州,则曹孟德再无机会,可若他不能,那大家就还有得较量。

    且又不止曹操,不能安抚中原,幽州的刘备,南面的孙氏,难道会一力力挺他?

    所以他着急了,急功近利,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。

    幸好,还有公达与文若,再一次,帮他稳住了阵脚。

    “爵制作得如何,这两日,我歇上一歇,正好一道参详,如何?”荀柔笑向他问道。

    堂兄点醒了他,如今自然知道该怎么做。

    只是要稍缓一缓,他也不能再这样四处乱逛,免得将本地大族刺激大发了,来个农民起义“赢粮而景从”。

    “攸自然求之不得。”荀攸回笑。

    第275章 秋社

    “乐人?你是说,荀太尉遣你来此,向我家征求乐人?”

    馆陶大户李氏祖宅内,族长李迁一身靛青丝绸广袖,双手扶案,臀离踵起坐,神情既惊且喜,却也有些怀疑不安。

    惊,自是消息突然,喜,是太尉看得起他家,怀疑不安,则是太尉态度转变突然,未免让人胡思乱想。

    “正是。”传令使窄袖赤裾,出自军旅,行礼说话都很利落,“太尉道,秋雨终歇,天清气爽,当兴秋社,恨军中乐工人少且鄙,不足以壮声势,欲借取于大家。”

    “啊……”李迁缓缓坐回,“太尉有此雅兴,”他目向身旁的客卿,见对方也连连示意点头,心中更安定了些,抚起那一部精心养护的美髯长须,“我家久居乡野之地,只有乐工十二,鄙不堪听,然太尉既招,敢不应命不知太尉欲起社何处?”

    “在县之西南二十里黄花台。”传令使道,“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
【向往小说网 新域名 m.xw0.net 请重新收藏】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向往小说网   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

向往小说网|书本只会陈旧,不会老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