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往小说网 > 古代言情 > [三国]香草门庭

240-260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向往小说网www.xw0.net提供的《[三国]香草门庭》240-260(第26/28页)

,朝中难道能找出一个代替我,掌控全局之人吗?”

    荀悦想起岁初长安乱象,更无话可说。

    “天日昭昭,我心不违。”荀柔道。

    正此时,荀攸拿着一分帛书直接进来。

    他脚步沉稳,神情肃然,只是满头都是汗水,乃是在日头下急行所致。

    “军情有变?”荀柔却立即坐直身问道。

    荀攸立在屋中,先向两人行了一礼,然后望了一眼荀悦,却还是直接开口,声音自然平稳,“凤卿攻打河内平阴,以张绣为副,将兵一万,却自领五百精兵乘船先行,若以发信之时算,如今已出函关。”

    荀悦冷抽一口气,“阿音不是作统帅么?这是何意?怎么听着好生凶险?”

    “咚!”荀柔重重一捶榻沿,心中却转过无数念头,“不愧我家女儿,着实英武!”

    荀悦一愣,觉得似乎与他所想不同。

    不过,他故不知兵,见荀柔如此,心底顿时一松,“既有军机要务,我便告辞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送大兄。”荀柔起身。

    “不必了。”荀悦摆手道,“天子与蔡公处,我定替弟仔细解释,勿使朝廷心生隔阂,只是天子一番心意,还望含光记在心中,待病愈之后,当再向陛下亲自解释。”

    “烦请大兄代传。”立于榻前的苍白青年,换了神情,似无奈轻叹一声,“就说臣请明日入宫觐见天子。”

    荀悦一愣,露出疑惑之色。

    “我要赶去军中坐镇,需向陛下辞行。”在荀悦惊忧注目下,荀柔平静道,“秋后长安考试,还望大兄一力协助尚书台安排。”

    第259章 战略变

    夏时昼长,急也不再这一时,荀柔接了军报,请荀攸回御史台处理公务,自己也先沉思一回,待暑气渐退,日影偏斜,再请他与荀彧到家中。

    晚饭三盘两盏,不算奢侈,也并不简陋,菜是腌春笋,拌黄瓜,饭为藿羹,饮则淡酒,但有一碟小鲫鱼数枚,乃是从当日从昆明池中捕得,裹以小麦细粉糊,用胡麻油煎至表面金黄,骨刺尽酥。

    炸鱼放在后世,让无数减肥人士爱恨交织,而眼下则足以让时代惊艳。

    前一天,荀柔让厨下用这种方法做出炸鸡、炸鱼宴请凉州使者,就当场俘获了马超等一众青年的心。

    不过,考虑到材料与做工,炸物虽不必熊掌、驼峰等高奢,但在这个时代,也绝对可以堂皇摆在宴席上作主菜。

    今日不算宴席,故本时代餐饮文化中,丰富的酱料并没有铺展出来,荀文若案上是酱色清亮的甜醯,荀公达小盘中则只配一碟雪白细盐。

    荀柔好容易搞出来万恶炸物,自己却一次都没尝过,照旧只能吃藿菜鱼羹,只是加一枚蛋心金黄莹润的荷包蛋,聊以**而已。

    话说,现今他家中的庖厨,正是因为煮荷包蛋恰到好处而被聘用。

    原本的庖厨,在跨年那场风波后,就被连带其他许多杂役一起辞退了,一段时间里,都是隔壁荀文若家派来支应的,后来家中人口又添,再加上也有宴会需要,也不方便一直借人,这才重新找了专业人士,不过这一回选的厨师,从前服务于公侯门第,技巧水平之高超,着实让自以为见过世面的荀柔都大开眼界。

    所谓食不语,三人各自沉默的进食完毕,漱口净手过后,即开始讨论今天的正题。

    “小叔父若行,攸请追随。”

    “含光此行,彧请同往。”

    荀柔坐于榻上,望着肃立请愿的两人,心中明白他们的担忧,失笑摇头。

    “文若总督粮草,坐镇朝堂,公达监察百官,总揽内外,如何能轻离长安?”

    军中不可无帅。

    然而,如今阿音违背兵法行事的缘故,也很容易想明白。

    其一,袁绍大军人数庞大,战力悬殊,其二,秋时将至天气转阴,其三,朝廷各军营帐骄兵悍将不驯,最后,荀襄亦自有进取之心。

    临河东则逼关中,当荀柔将底线放至关中,黄河天堑一线时,未免也是对荀襄领兵的不信任。

    但这也是现实,毕竟营中骁勇的并州、凉州军,回溯身家,多是在黄巾起义时就崭露头角,他最初也不过是依仗所谓朝廷大义才让这些人听命。

    至于阿音,功勋并不足盖过这些人,况且还是女子之身,至于大义,自然也有,但未免显得薄了几分,当时也是不得已,揠苗助长。

    荀襄能带领这样的兵马,将袁绍阻于河东,其间并无多少失误,功劳已经足够,所以,抛开无用的担忧,无论她因什么缘故轻身往战,荀柔出于私人情谊,都愿意支持。

    同时,出于客观考量,此时他也必须去军中。

    军中失帅,大敌当前,他这个太尉,怎能一直安坐后方?

    这一点,二人显然也都想明白,故全无阻拦之意。

    不过,两人相视一眼,一向寡言迟重的荀攸,却先率先开口,“尚书令坐镇中枢安排粮草调运,自不能离长安,”他向荀彧一揖,又道,“然攸既既总揽消息,其中军务最为紧要,自当跟随太尉前往军中,以备咨询。”

    “况且,小叔父眼下,亦需必要时,有人代摄军务。”他向榻一礼,肃然道,“私以为,非攸莫属。”

    此话无错,荀柔只得问,“如此,御史台监察百官,何人可代公达为之?”

    “郭廷尉掌邢狱数年,用心公正,深谙律法,足可震慑百官。”荀攸立即回答。

    郭鸿出身邢名之族,在廷尉任上数年,可谓兢兢业业,的确是个完美无缺的人选。

    人选既出,此事也就不必再论,剩下就该讨论军情。

    毕竟相隔近千里,细节模糊,马上将至阵前,到时候一切清楚,此时也讨论不到具体作战。

    不过,袁绍胆敢分兵两路,露出罅隙,这是一点,其帐下重谋臣军士派系不同,相互之间颇有龃龉,是第二,袁绍虽发了一道檄文,但河北士族认得袁绍,士卒百姓却非完全不认汉天子,这道檄文虽将荀柔写得十恶不赦,但荀柔自来懂得民间舆论重要,所以先前曾一再指示荀攸,下了大功夫在此处,因此檄文也未必能全然使军民深信,故其出兵立根不稳,这是第三。

    这些都是战时可用之处,却也不是重点。

    重点却是

    “我原意使阿音东阻袁绍,令其自溃而退,袁绍倾兵来攻关中,不能得,其重众必散,其势必散。不过眼下,我却不再做此打算

    “今秋,我就要破袁绍,复冀州。”

    屋中陷入一时沉默。

    这是战略上的改变。

    “我原本是想先稳定关中,以使百姓有生息安稳之地,无论西征凉州,或是南下益州,虽因时机而发,亦是为保守关中,以期关中稳固,民生发展,再训练兵马,徐图中原,亦不致百姓因兵马过于疲敝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,此一时彼一时,形势变化,当初我写文释矛盾论,谈主、次矛盾,朝廷西迁,内外俱不安定,自然以此为主,如今内患暂除,军民用命,首位之事,自然便是诸侯,此次若非阿音忽而进兵,我原也准备待明、后年,积攒些仓粮、兵械,在行东征,既除袁绍也炫耀武威,以免使诸侯越发坐大。”

    “曹孟德初入兖州,何敢望徐,刘玄德初仕中山,又岂有幽州之意,至于刘表,独骑入荆州,至于祀孔定经,也不过是其野心勃勃,却又胆怯,只敢心里偷生异念,观诸人旧迹,亦非乱天下者,而至于今日,亦是时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
【向往小说网 新域名 m.xw0.net 请重新收藏】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向往小说网   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

向往小说网|书本只会陈旧,不会老去